北京,北京
感谢我的导师W老师。在无数次自我怀疑和迷茫的时刻,与您相处的点滴总是能让我重拾前行的力量。在飘忽不定、游离徘徊的成长与探索中,您温和而坚定的指导、毫无保留的相信与包容,是一座常亮的灯塔,每每回首来时,总能望见。
感谢法学院Z老师。在您的课堂上,我在高中时对遥远国度的琐碎好奇化成一个越发坚定的梦想;也是在您的课堂上,我体会到思考和求知本身的乐趣,在对自我的质问中一次次完善我正在成长的价值观。大一时每周与同学在课后围着您提问的那一个小时,总是我一周里最期待的时刻。每当有人问起我走上今天这条路的缘由,您总是第一个跳出来的名字。
感谢一直陪伴左右的Z和F。如果没有你们,我应该没法完成这篇论文。从万松园到颐和园,很快又要隔着太平洋和大西洋,在美国、中国和英国继续我们的人生。时至如今,我们好像真的完成了那句“从这里走向世界和未来”的诺言,但个中滋味,彼此皆是见证。我记得在保送考试的前一天,我们在熄灯的武广教室里唱歌。保送考试结束的那天晚上,我和F望着窗外,我说,你觉得这段密集的备考过后,我们还会是朋友吗;F说,有缘就一直在。我记得和Z一次次在楼梯间的夜谈,我们谈八卦、谈理想、谈未来,谈那些在成人世界看来无谓的纠结与思考;不知道在校园之外,还有何处能容纳那些夹杂着憧憬与犹豫的时刻。我记得和F走在曼哈顿的街头,穿着大衣冒着大雪去找一家角落里的古着店,在垃圾桶旁边喝黑糖奶茶,在中城的咖啡厅研读Merrily剧本,然后在Hudson Theatre听着Old Friends前奏响起的那一刻痛哭出声。好像所有关于青春的记忆,都是和你们一起度过;好像我总是比较紧绷的那一个,时常羡慕你们的洒脱与坦然。
感谢G。和你在一起,就好像能将世界所有的纷扰与未知拒之门外。当我疲惫迷失于物质的追求和远方的目标时,你常让我想起人生的另一种可能。如果不是有一个不可抗拒的声音召唤着我出发,或许我们真的能一直平淡地幸福下去。
当你说不愿再幻想 / 我悄悄湿了眼眶 / 在这座荒诞游乐场 / 我们都一样彷徨
我对北京和本科生涯的感情总是很复杂,一切都只是在记忆中匆匆闪过。如果要我说这四年来最值得称为青春的那一刻,大概是大一的一个秋天,在未名湖边,我为公共法语课背诵口语考试的诗歌。当兰波的诗句在耳边响起,当友人朝柳树的倒影扔出石子泛起一波涟漪,枯叶在风中轻轻颤抖,时间仿佛只是一个略带写意的概念。那时我还相信,未来有无限可能,而选择只是一个甜蜜的烦恼。
随后的一切都好像只是走过场般的流动着,转眼就要离开,除了一点似有似无的感伤,我好像也并没有感受到很强烈的情绪。激动过,迷茫过,忧郁过,但比起来时,我依然没有解决那些最核心的问题:我是谁,从哪里来,要到哪里去。或许有变化的是,我越发清楚地认识到,过去的许多决定并非出于我本心。我更加坦然地面对自己的无知,尝试拥抱未来的不确定;我在无数条岔路口选择了一条更加崎岖的路,不是因为挑战困难的精神值得赞赏,而是因为我真切地感到自己的冲动与希冀。我不知道这算是逃离还是创造,但对于我来说,这足够真实。比起18岁,22岁的我不再那么雄心勃勃,觉得全世界都在我脚下,而出发只在我一念之间。现实的残酷在向我逼近的同时,也让我更加拷问自己的本心,让我在应该和想要之间徘徊。时至今日我依旧没有想清楚那些人生的核心问题,但起码我找到了一个精神上的毕生课题,值得我一生反复思考追寻。
22年的夏天,我写最珍惜的自己的财产是敏感的天性,如今我依然这么觉得。成长赋予了我对外界敏锐的观察力,也给了我用这种观察影响和塑造自己的惯性。25年的春天,北京依然杨絮漫天。我写下这篇致谢的早上,美国政府刚宣布取消哈佛招收国际生的资格,以为的尘埃落定,又将变成风尘仆仆。不管未来落脚哪里,只要本心还在,希望就在。但愿。
北京,北京。从这里出发,是幸运的吗。
2025年5月23日于北京